南京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振兴行动计划

2017-03-231272

中共南京医科大学委员会文件


南医大委〔20176


关于印发《南京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

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分党委、党总支、党工委、直属党支部,党政部门、工会、团委,各学院、直属单位、附属医院:

现将《南京医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振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中共南京医科大学委员会

2017322




南京医科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振兴行动计划

201736日)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充分认识振兴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振兴哲学社会科学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也是我们顺应现代学科发展趋势,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保持思想上的清醒,才能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十三五”期间,我校确立了建设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未来,学校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加强党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领导,对于促进医学与人文融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准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行业和区域特色,秉承医学与人文融通理念,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水平,着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加快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二)建设目标

2020年,要基本形成以医药管理和医学人文为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培养建设一支有较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成若干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影响的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产出一批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成为政府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最终,形成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与医学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主要任务

(一)人才培养

1.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文精神塑造。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校园读书月、寒暑假活动等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优秀传统典籍。(责任单位:学工处、教务处,牵头领导:陈琪 王瑞新、王林)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出台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切实加强改进教职工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研究生院党委,牵头领导:周亚夫、王瑞新、鲁翔)大力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实施教师职务评聘、评奖评优等师德“一票否决”制。(责任单位:人事处,牵头领导:徐珊)

2. 加强哲学社科专业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精神,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群,强化对医学相关专业的支撑。积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挖掘医学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强化隐性课程人文教育。引进和开发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网络课程。着力培育哲学社会科学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牵头领导:王林)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指导全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发展。(责任单位: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牵头领导:王林)

3.加快医学人文相关专业建设。优化现有卫生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和水平。围绕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按照“医学+”“外语+”的思路增设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专业,积极探索开设国际MPH、全球健康等新兴专业,打造具有我校“医政”特色的人文社科专业。科学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统筹校内外优质智力资源,促进学生“一专多能”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力。(责任单位:教务处、公共卫生学院、医政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牵头领导:王林)

4.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方式,坚持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可感知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一批实践教育基地,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规定。控制班级授课规模,增加小班、中班授课,提高班级授课质量。定期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优秀教案评选、公开课观摩等活动,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改革氛围。进一步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大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大学生辅导员队伍融合发展。(责任单位: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工处,牵头领导:王林、王瑞新)

(二)科学研究

5.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建设。着力建设好“健康江苏”建设与发展研究院省级智库,凝练研究方向,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好政府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进一步加强卫生政策研究中心、人文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医患沟通研究中心、人口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等校级平台内涵建设,力争新建12个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强化校内外协同创新。遴选和聘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加强平台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构建平台考核和投入的长效机制。学校资助筹办“天元湖论坛”等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和论坛,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做短期学术访问和报告,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动态。(责任单位:科技处、医政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牵头领导:李建清)

6.积极培育哲学社科项目和成果。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遵循问题导向,每年立项35个重点项目,给予校内经费重点扶持。到2020年,全校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总数不少于15项,国家社科基金要取得新的突破。制定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管理办法,构建支持青年学者开展科学研究的长效机制。实施学术精品建设计划,资助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精品成果在国内一流出版社出版。加大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级项目和创新成果奖励力度。加大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提升我校SSCIA&HCI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培育高水平学术成果,力争“一般社会学”学科进入ESI1%学科。(责任单位:科技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研究生院、医政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牵头领导:李建清 鲁翔)

(三)社会服务

7.积极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库、研究中心的作用,紧紧围绕健康卫生需求,对接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和方案。加强与省委省政府研究室、省卫计委的联系,关注政府决策需求,每年明确35个重点研究课题和方向。建立与省卫计委长期合作协同机制,以提高政策研究的针对性和转化率。加强与设区市地方政府合作,努力服务基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积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政策研究、服务平台。(责任单位:科技处、医政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牵头领导:李建清)

8.发挥智力优势服务社会发展。加强与各级政府、医疗机构的合作,积极开展卫生服务、医院管理、外语能力等专题培训,打造特色品牌,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做强做大外语翻译工作,为校内外尤其是附属医院提供高水平医学英语服务。发挥好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江宁基地)的作用,争取成为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职业资格培训点。围绕社会关心的热点健康问题,开展科普教育和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产方式,提升公众健康意识。(责任单位:科技处、医政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牵头领导:李建清)

(四)学科建设

9.改革和完善学科组织体系。以医政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外国语学院、护理学院等为依托,围绕品牌专业建设,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协同育人。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遴选建设56个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特聘教授岗位,公开选聘一批学科急需、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创新学术研究体制机制,打破学院、附属医院之间的壁垒,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研究基地或重大项目为载体的创新团队组织模式。(责任单位:研究生院、人事处、科技处、各相关学院,牵头领导:鲁翔、徐珊、李建清)

10.加强学位点和重点学科建设。建设好人文医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硕士点。增加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导师研究生招生名额,力争符合条件的导师每年都有一定的研究生招生指标。积极争取卫生管理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增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学位点。加强“公共管理”省重点培育学科、“卫生事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医学”三个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研究生院、医政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牵头领导:鲁翔)

11.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刊物建设。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为依托,加强《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建设,更加突出医疗制度、卫生法学、医疗保障、医患沟通、医院管理等特色主题,力争使刊物成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着力构建刊物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办法。未来力争把学报社科版建设成为具有显著“医政”特色的全国核心期刊。(责任单位:医学书刊出版部、研究生院,牵头领导:沈洪兵、鲁翔)

(五)队伍建设

12.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发展学科和方向,着力引进学科领军人才。2020年前,力争引进副高以上学术或学科带头人510人。公开招聘国内外重点高校、重点学科的博士毕业生2030人,对于特殊优秀人才,参照学校引进人才规定适当给予引进人才待遇。每年派出510人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投入专项经费资助教师参加重要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年人才攻读国内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博士研究生,逐步使师资队伍博士比例超过50%。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申报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并给予申报名额倾斜。鼓励和引导学校、附属医院党政管理干部兼职从事哲学社科学术活动,构建专兼职结合的人才队伍。(责任单位:人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牵头领导:徐珊、王林)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作为小组成员,总体指导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设立社会科学管理办公室,副处级建制,挂靠科技处管理,由科技处副处长兼任,设副主任1名(正科级)。社会科学管理办公室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全面负责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平台建设、项目管理等工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相关协调。学校层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召开12次工作会议,有针对性解决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统筹协调相关学院、校社科联、党建研究会、思想政治研究会等机构作用发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合力。(责任单位:组织部、科技处、人事处,牵头领导:陈琪、沈洪兵、周亚夫、李建清、徐珊)

(二)强化保障措施

进一步强化物质保障。设立哲学社科人才引进专项经费,纳入学校人才引进总费用管理。(责任单位:人事处,牵头领导:徐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扩大文献的覆盖面。(责任单位:图书馆、信网中心,牵头领导:鲁翔、李建清)大力改善办公条件,使每位教授拥有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其他教师、科研人员拥有一定的共享办公空间。(责任单位:资产与产业管理处,牵头领导:马水清)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制度。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同行评价为基础的学术评价制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构建内在激励和岗位约束机制。积极探索教师学术代表作认定制度。(责任单位:科技处、人事处,牵头领导:李建清、徐珊)

(三)营造舆论氛围

学校层面积极做好宣传工作,鼓励动员广大师生关心医学与人文融通,引导各部门、学院、附属医院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拓展事业发展新空间。重视用好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的双向激励和导向作用,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责任单位:宣传部、人事处,牵头领导:周亚夫、徐珊)

(四)强化监督考核

学校结合年终考核组织《振兴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考核,检查各项任务落实和推进情况,2020年进行全面验收考核。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责任单位:科技处,牵头领导:李建清)








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办公室 2017323日印发